Translate

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

泡沫破了,會怎麼破? 影響會有多大?

泡沫破了,會怎麼破? 影響會有多大?

泡沫破了,這已經是歷史上一直發生的事件。2000年一次,2008年一次,很多人說,2016年的前後可能還會再有一次。

那,如果真的有泡沫,他是怎麼破的? 他又為什麼會破。

在以前那個年代,internet 的能力沒那麼強大,這個世界上還沒有 google map, 也沒有 gmail webmail 的概念時。大家都是用outlook 或是 lotus notes 在收發 e-mail.




台灣的產業就是以製造為主,簡單來說,就是接到訂單 -> 把東西生產出來 -> 寄給客戶做驗收 -> 驗收過了以後,在payment term 到的時候收錢

Payment term 會依照各個產業別、各個公司有不同的長短。以前我在某組裝廠時,大多會訂30天、60天、90天。那如果是更上游的面板等原料,這個期間就有可能拉到120天或180天。

也就是說,我生產出來的貨,送到你的廠後,你可以過個3個月到6個月再把錢給我。

所以對生產的人來說,他的貨如果可以馬上賣掉,他可以不用急著把這一筆錢拿去給供應商,他可以把這筆錢拿去做另外的投資,或者可以用這筆現金拿去叫下一批貨。然後在上一批貨的payment term之前,把錢生出來,在情況的順利的狀況下,業績就會愈來愈好,錢就會不斷的進來。

….如果業績不好呢? 或者產個產業碰到突發事件,全部的人都沒有訂單的狀況呢?

這時候,可以看整個產業的金流,如果你出貨的對象沒辦法如期把錢給你,但你手上的現有資金或存款,可以擋住下一次你要付出的錢,這還可能可以止住血。上一個倒閉的人,不會影響下一個倒閉的人。

那請想像一下接下來的狀況。

上一個要付你錢的人,宣布倒閉或破產,表示沒辦法付你錢,但你的東西已經進入他的倉庫,而且他也把貨賣掉了,但錢就是付不出來(或不足額)。而影響到你的payment term。接下來,你也因為這臨時的狀況,付不出錢給下一個人,然後下一個人也付不出錢給下下一個,整條鏈就這樣「碰」的一聲,炸掉了。

現實情況大概怎麼思考比較好呢?

想像在2009年以前,某個組裝廠一直接 Nokia, Moto的手機訂單,而這些手機訂單的零組件,像是鏡頭、鍵盤、電池、手機板、傳統營幕這些的生產廠。在i系列和Android系列出來後,訂單瞬間萎縮了。可是廠房設備仍然要攤提,那這個產業的數十家工廠,都必需另外尋找訂單需求。找得到新需求的(使用同樣設備生產),可能可以活下來,但沒有的,可能就要面臨倒閉的狀況。如果影響很大,大到整個相關聯的企業都沒有辦法收到錢,我們通常會冠上個「危機」的名詞在那一年。

--------------製造業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

Ok 製造業的部分是這樣。

那軟體業呢?

我想在廠房支出、設備支出、還有人力的這一部分,他的規模至少可以少一般工廠大概兩個0的規模。

也就是說,這些廠「含水過冬」,他所需要的「水」,沒那麼多。

而且軟體業在軟型的時候,不太會有所謂舊有設備或舊有製程這種的枷鎖 (我知道還是會有,但他和硬體製造的攤提是不同類型)。所以即使一片軟體業倒了,他所釋放出來的人力,比較像是一群種子,會在另一個地方,找出另一個需求,然後變成另一個生態系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